01
唐代时,慧能法师去广州法性寺讲课。
忽然,有风吹过来,幡发出了声音,轻轻摇摆。
一人说,这是幡被风吹动的;一人说,这是风吹幡动。
慧能说:“不是风动,也不是幡动,是心动。”
所有的人,若有所思,顿时变得安静了。
有道是:“心若不动,风又奈何?”
人这一生,看似我们和外界反复较量,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,其实是我们和内心在较劲。
你的心变得安静了,身处闹市,也能修行,这是“大隐隐于市”的道理;当你有了自己的主张,任何人都不能阻止你的行动,这是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执着。
顺理成章,一个人想要成事,就要排除外物的干扰,专注做自己,专心做某件事。一次出发,不能抵达彼岸,但是一次又一次地出发,就可以做到了。
因此说,真正的高手,不会被外物干扰,还能看清外物,利用外物。

02
静观其变,充分认识外物,为己所用。
一块木头,在樵夫眼里,是柴火;在商人眼里,是商品;在司机眼里,是障碍物;在能工巧匠眼里,是工艺品......
同样一件东西,你可以花几块钱得到,也可以花几百块钱得到。你不去货比三家,就不知道其中的奥妙,就不会了解东西的成分和真实价值。
在周代时期,邾国人喜欢用帛当成绳子,连接甲裳——皮革制作的战袍。
有一天,大臣公息忌对国君说:“帛很粗很宽,制成的甲裳不够灵活,也会有污垢;如果用丝线就不一样了,成本低,并且更灵活耐用。”
国君点头,表示赞许。公息忌第一时间安排家人做丝线。
有人认为,公息忌想要高价卖掉家里的丝线,才提出这样的建议。国君立马决定,继续用帛。
显然,国君对丝线、帛的作用、性能没有搞清楚,对于外人的建议,也没有认真甄别,随意改变主见。导致做战袍的成本提高了,士兵也承受了本来不应该承受的苦。
培根说过:“戴上墨镜,世界在你眼前就立即失去了光彩。个人的不幸往往是脆弱者观察生活的墨镜。”
当你用心观察,把外界的东西,都当成“有利的东西”,你就会得到外物的力量,从此用最小的成本,做成最大的事情。
现实生活中,发现商机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,都是既观察外物,又借用外物的实际操作。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。

03
保持定力,权衡外物利弊,专注自己。
春秋时期,鲁国有一位父亲,总是认为自己的儿子长相很丑陋。还常常抱怨,自己为什么生了这个人啊?
有一天,这位父亲外出,遇到了当时大家公认的美人商咄。他把自己的儿子和商咄对比了一番,发现儿子更美。于是,父亲更加喜欢自己的儿子了。
有道是:“娘不嫌儿丑。”
作为父母,如果给儿女更多的爱,就不会埋怨儿女了;如果保持这份爱,就不会出现“人比人,气死人”的想法了。
在生活中,常常有人抱怨:“看吧,隔壁某个孩子,好听话,学习成绩好棒;某个家的女儿,居然嫁给一个有权有势的男人,人品也不错,自己家的女婿,这不行,那不行......”
胳膊往外拐,这样的情况,比比皆是。还有很多人,把坏的脸色带回家,对外人很亲和。日子都过反了。
古人说:“目察秋毫之末,耳不闻雷筵之声。”
真正的高人,会允许别人提建议,也会和别人对比,但是更大一部分是“做自己、守初心”。
读书的人,一心只读圣贤书;在职场,干一行爱一行;在社会上,爱人者,人恒爱之;在家里,拉着家人的手,一起走。
牢牢把握自己的方向,外物对自己的影响就小了,想要做的事情,成的家庭,都可以成功。
春秋时,楚国一位射手养由基,他把石头当成犀牛,反反复复练习射箭,因此他
唐代时,慧能法师去广州法性寺讲课。
忽然,有风吹过来,幡发出了声音,轻轻摇摆。
一人说,这是幡被风吹动的;一人说,这是风吹幡动。
慧能说:“不是风动,也不是幡动,是心动。”
所有的人,若有所思,顿时变得安静了。
有道是:“心若不动,风又奈何?”
人这一生,看似我们和外界反复较量,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,其实是我们和内心在较劲。
你的心变得安静了,身处闹市,也能修行,这是“大隐隐于市”的道理;当你有了自己的主张,任何人都不能阻止你的行动,这是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执着。
顺理成章,一个人想要成事,就要排除外物的干扰,专注做自己,专心做某件事。一次出发,不能抵达彼岸,但是一次又一次地出发,就可以做到了。
因此说,真正的高手,不会被外物干扰,还能看清外物,利用外物。

02
静观其变,充分认识外物,为己所用。
一块木头,在樵夫眼里,是柴火;在商人眼里,是商品;在司机眼里,是障碍物;在能工巧匠眼里,是工艺品......
同样一件东西,你可以花几块钱得到,也可以花几百块钱得到。你不去货比三家,就不知道其中的奥妙,就不会了解东西的成分和真实价值。
在周代时期,邾国人喜欢用帛当成绳子,连接甲裳——皮革制作的战袍。
有一天,大臣公息忌对国君说:“帛很粗很宽,制成的甲裳不够灵活,也会有污垢;如果用丝线就不一样了,成本低,并且更灵活耐用。”
国君点头,表示赞许。公息忌第一时间安排家人做丝线。
有人认为,公息忌想要高价卖掉家里的丝线,才提出这样的建议。国君立马决定,继续用帛。
显然,国君对丝线、帛的作用、性能没有搞清楚,对于外人的建议,也没有认真甄别,随意改变主见。导致做战袍的成本提高了,士兵也承受了本来不应该承受的苦。
培根说过:“戴上墨镜,世界在你眼前就立即失去了光彩。个人的不幸往往是脆弱者观察生活的墨镜。”
当你用心观察,把外界的东西,都当成“有利的东西”,你就会得到外物的力量,从此用最小的成本,做成最大的事情。
现实生活中,发现商机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,都是既观察外物,又借用外物的实际操作。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。

03
保持定力,权衡外物利弊,专注自己。
春秋时期,鲁国有一位父亲,总是认为自己的儿子长相很丑陋。还常常抱怨,自己为什么生了这个人啊?
有一天,这位父亲外出,遇到了当时大家公认的美人商咄。他把自己的儿子和商咄对比了一番,发现儿子更美。于是,父亲更加喜欢自己的儿子了。
有道是:“娘不嫌儿丑。”
作为父母,如果给儿女更多的爱,就不会埋怨儿女了;如果保持这份爱,就不会出现“人比人,气死人”的想法了。
在生活中,常常有人抱怨:“看吧,隔壁某个孩子,好听话,学习成绩好棒;某个家的女儿,居然嫁给一个有权有势的男人,人品也不错,自己家的女婿,这不行,那不行......”
胳膊往外拐,这样的情况,比比皆是。还有很多人,把坏的脸色带回家,对外人很亲和。日子都过反了。
古人说:“目察秋毫之末,耳不闻雷筵之声。”
真正的高人,会允许别人提建议,也会和别人对比,但是更大一部分是“做自己、守初心”。
读书的人,一心只读圣贤书;在职场,干一行爱一行;在社会上,爱人者,人恒爱之;在家里,拉着家人的手,一起走。
牢牢把握自己的方向,外物对自己的影响就小了,想要做的事情,成的家庭,都可以成功。
春秋时,楚国一位射手养由基,他把石头当成犀牛,反反复复练习射箭,因此他